以傳統武術而論,每一門拳術不只是招式風格這些外在元素,更重要的是每一門的訓練會關連到這一門的預設打法。當然,有些傳統武術已經沒有打法了,失傳了。但是理論上訓練是和打法相關的。所以武術的訓練會影響到你的打法,因此這個打法是否適合你,或你是否喜歡這個打法就需要考慮了。
以現在電影風潮之下,八極、詠春、形意的打法大概一代宗師表現不少了,八卦的打法,老實講,youtube上也有不少可以參考的。不過鶴拳的打法就比較少影片可以參考,之前youtube上有一個介紹馬來西亞泉州少林鶴拳的,裡面有一個八十幾歲老先生,打法有彈抖的鶴仔味,但他好像沒有發勁,就純打法。另外有一些南派螳螂的影片,打法也和我們有像,大概這些源自中國福建的武術,打法都有共通之處,不過影片資料相對其它拳種的確不多,特點大概還是在接肢見力化力、尅力、生力、棄力,以彈抖震身破敵之手法為主。電影我看過的,比較有鶴味的,大概就劉家良醉猴在被弟弟暗算,在橋上一招逼退眾人那招,有點像我們的拆肢,其它好像就沒看過比較有鶴味的了,也有可能是太久沒有看電影了…
主要是打法習慣會滲透整個人的神氣行止,比寫書法影響大,書法可以二王、顏體換來換去,拳術一般我們業餘的,就一門深入就不錯了,很難能練多門又能練進去的。當然,若是一門練透了,要多兼幾門也是可以,拳術到最高深是有共通的,如果你到了那個程度,再回來看,每門也是不難,不過初學還是以一門深入比較容易有功。
另外要考慮的還有練法,比如鶴拳與通臂是有一些像,但是通臂屬猿猴類拳術,在肢體自由度上比較高,打法也比較多跳躍。鶴拳雖然也是以練單招操手為主,但是比較重法,肢體上給的自由度就比較少,重視墓碑身,平正為主,不走奇險,打法以陣地戰為主,比較少跳躍進擊。練通臂有時甩來甩去很開心,鶴拳就比較像在唸經,要耐住性子。
再來還有時間、空間,每門拳術要深入都是要花時間下功夫,不過又各有不同。縱鶴的好處是真的拳打卧牛之地,只要一張瑜伽墊的大小就可以練三戰了,超級適合寸土寸金的現代都會人士。有完整的時間的話,可以練三戰三寶聚會,沒有完整的時間,可以加減操水肢及各種單操,有拳伴的話可以搖肢牽打,沒拳伴的話,有一些對牆練對樹練的東西可以練。具體要花多少時間,要看你想練到何種程度,以二高師的兒子林英明的練拳經驗來看,他大概一天八小時,操四、五年,十八歲就代父巡館、應接挑戰了,不過據說是練到吃飯拿筷子手會抖,走路會腳軟的程度就是了,以這個數據而論,大概是一萬小時的高強度訓練可以練成,我們業餘愛好的話,就每天空閒時加減練,朝夕勤練百年身,身體是無價的,久久也是會有不同,練進去就會知道,時間沒有浪費,這個練法已經是捷徑了,只是比較無聊。
李存義在其岳氏意拳五行拳精義一書中言:「人情之所樂觀而致意者,在濃不在澹,在博不在約,在急不在緩。孤幹無枝之喬松,固不若鮮花翠柳之快意,迨經酷霜冒嚴雪,孰為後凋?可斷言矣。形意多單勢,平時練習之正則也。」共勉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