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說明清傳統武術的演變主要是套路化變明顯,明朝之前的武術是比較沒有套路的,比較像日本武術以技法教學為主,清朝武術教學中,則以不同的套路教學,做為程度的分級。因為鶴拳是創於明末清初,所以套路在鶴拳中的重要性也就沒有很高。要觀察明朝武術教學的體系,或者可以參考一下日本空手道的體系,日本雖然自唐手道之後有自己的演化,但是日本重傳統的習性還是保留了早期武術重技法對練的特性,套路的重要性沒有太高。
縱鶴的話,大概基本的五行手之外,重要的是搖肢牽打的對練,二步、四步、五步都有對練的牽打。套路大概是手法單套熟練的話,再組裝起來就是套路,所以重點還是在磨練單招基本動作,單招磨出來,三戰又有體會,接手才能表現出鶴拳的東西,如果只練套路的話,很難在應敵之中表現在自身之上。
推想可能是在清朝乾隆之後,日漸承平至道光末年,大概近百年,無處用兵,造成習武人口大減,教學者必需廣編套路,增加學習年限,或增加繳學費的動機以維持生計,造成傳統武術把技法套路化的趨勢,當然以上還需考証,並不一定如此。
不過套路對武術廣傳還是有幫助的,教學者先教套路,就像古時私塾先給你背個三字經、千字文,先篩選出比較有天分的,再往深處教,沒天分的就繼續打套路就好。
套路就像文章,單招就像單字片語,學個語文總是從單字片語開始。如果學拳一開始就丟給你一個高大尚的大學中庸去朗誦,縱然唸成頭頭是道,但是其中道理也是難吃透。不如老老實實背單字,遇到老外至少還能應付兩句。學拳老實說也是這個樣子,教套路如果沒有詳細一招一招拆,或是拆了沒有逼你一招一招單操加對練,真要用時,是用不太上的,要練到想都不用想,像罵三字經一樣自然才行。
雖然清朝之後走向套路化,但是有真傳的門派還是有真東西的,要再另外拿出來練,這個又是古代人的心機了,只收學費但不想教你真東西的,就給你樂呵呵打套路,要教真東西時再關起門來教,這也造成後世雖然會打套路的人很多,但是能有功夫的人愈來愈少,以至於湮沒失傳,至堪浩嘆…。
受到電影影響,現代人有時候已經以為學拳就是學套路,其實套路只是總結一下,重點還是在單招。結果很多人以為自己會打套路了,就在想學下一套,沒有在單招上好好下功夫,學到最後還是沒有功夫,還是要參照孔子的盈科而後進才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