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門拳術,對打法都有其思考,學了某一門拳術,有點像學了書法的某體,這個思考會潛移默化,變易學者的神氣,染上該門拳術的味道,從而影響了學者的決策模式。莊子有個宋人不龜手藥的故事,或不免於洴澼洸,或裂地以封,此大小之用異也。拳術畢竟是一人敵,能應用到百人敵千人敵或國家大戰略上,才是我們對台大人的期望。至少拳術中拿點放點,引進落空的方法,用在談判上就不錯,談生意談薪水或買房殺價可以用,用的好,少付些錢或多賺些錢,也是不枉練拳了。
當然,武術實際上怎麼應用,可能才是大家有興趣的點。以縱鶴而論,其對打訓練是從搖肢牽打角戰中訓練出來的。拳諺言:要會,搖肢牽打提。搖肢牽打主要訓練掌握節奏與接化發這幾個東西,雖然接化發這個詞已經被某人用爛了…,但是這個是很實際要練的東西。主要是二步及四步牽以直勁為主,角戰是以篩浪手法橫勁為主,之後亂肢訓練就比較接近實戰了。
實際在打鬥上,因為筆者打鬥經驗不多,就提供一下前輩的打法。洪老師講二高師是接手時身體一震,人就飛出去了,好像看不出有什麼手法,師兄有人私下問過陳明崙老師,陳明崙老師是說在二高面前站不住,一接手就被彈出去,兩者所言大概類似。洪老師回憶英明師是吸人引進落空很厲害,吸進去再丟遠遠。所以雖然學同樣的拳術,在應用上每個人還是有差,這個跟體會、身材、個性都有關。陳明崙老師則又不同,雖然沒有實際接觸,但從外流的影片中看起來,我們用看的是覺得是鶴拳的功體,猴拳的打法,與二高或英明師又有不同。所以方世培祖師入室有五虎,每個人打法又都有異。如果以縱鶴原始設定而論,大概是以二步四步牽打衍生出來的散手,如圓手穿心、陰陽扳手…等為縱鶴接敵的常用手法,原則上是中門直進,速戰速決一路,只是能不能套用這個打法,還是要看敵我雙方條件如何啦!
但是總的來說,縱鶴是重在開發出這個縱勁,這個有了,就像車有引擎,外面你要配什麼輪胎,什麼車體,都可以看你喜歡。反過來,如果這個縱勁體會不夠,那只有外在的肢手,那也是沒用的。縱鶴的肢手通常是要配合縱勁的使用才能有效,招法如果裡面的東西沒練出來,只有外型的話,可能不如用拳直接打比較有效。所以縱鶴是重勁不重招,有勁則無招勝有招,無勁則有招也是無招。